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指出,不少人一天吃肉的分量超過所需量的三倍至七倍,嚴重危害身體健康,而畜禽過度大量密集飼養,也造成環境和動保的災難。市售炸雞排一塊重330公克,吃一塊就超出一天合理所需量(60克)四倍多。
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表示,依照每日飲食指南,每人每天依照活動量,應攝取豆魚肉蛋類三至八份,其中肉類僅需要0.75至兩份(雞肉每份30克、其他肉類每份35克)。

陳玉敏說,每人每天只要攝取0.75至兩份肉類計算,若全換算為豬肉,全年僅需要200萬至500萬頭豬,像台灣一年光毛豬就屠宰了800多萬頭,飼養過程產生的豬糞尿量足以填滿三分之二座101大樓,嚴重汙染農田和環境。肉品太便宜,畜牧業應該少養一點、飼養環境好一點、價格高一些、民眾少吃一點,都吃到優質肉品,才是正向發展。

台灣高血壓醫學會秘書長、台大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表示,肉品油脂中有許多飽和脂肪酸,容易堆積血管,造成心血管疾病,偶一食之可以,建議平時七八分飽,每天食物組合裡一定要有蔬果,其餘少量、多樣攝取。

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,飯、菜、肉體積比應為三比二比一,肉類一天依照成年人所需熱量攝取四兩至六兩就夠了,加上蛋豆奶類很容易超標。

台灣衛福部國健署調查顯示,平均每35分鐘就增加一名大腸癌病例。「吃素並非護身符。」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、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表示,大腸癌發生原因包括基因突變、環境及家族遺傳等,「人人有機會,個個沒把握」,但少吃過度烹調食品,如燒烤食物或醃製品等,還是有助降低健康威脅。

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,患者診斷時,每兩人就有一人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。但陳鴻華說,受惠於藥物發展,大腸癌治療從單純化療到多線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,讓晚期患者平均存活期從不到半年,提升到兩年半。即使腫瘤已轉移,若病灶範圍不大,還是有治癒可能,籲病人別氣餒,「晚期不等於末期。」

林老師表示,自己生活規律,發現大腸癌找上她時,非常震驚。她聽取陳鴻華建議,先手術清除大腸腫瘤,再接受標靶合併化療,最後切除轉移病灶。治療過程中,腫瘤縮小效果一度不如預期,讓她十分沮喪,所幸數月治療後,已將腸、肝腫瘤清除,追蹤狀況良好。

陳鴻華表示,50歲以上民眾應每兩年做一次大腸癌篩檢,北醫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魏柏立呼籲,患者切勿聽信偏方,或因害怕副作用而拒絕治療,只要接受正規治療,都有機會延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靈魂之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