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的活動力及成長狀況:

  1. 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: 自我平衡,生長,適應母體環境,這些活動隨時在進行。
  2. 非維持生命的功能: 解尿,消化,呼吸運動,打嗝,這些動作在媽媽肚子裡是不需要做,因為營養及排泄詮釋功過胎盤運輸,不過要先練習好,將來出生後才能順利運作。
  3. 一般性的動作: 四肢的大動作,手指的細部動作,伸展,翻滾,抖動,這些動作,常常可以展現胎兒的活力,醫師藉由超音波觀察這些動作也可以了解胎兒是不是有問題。
  4. 隨狀態不同而變化動作: 咀嚼,快速動眼期,心跳變化,在胎兒有情緒變化,作惡夢時可能出現不同反應。
  5. 週期性:寶寶休息,活動時期。或是慣有的行為模式,每個胎兒都不同,有些寶寶在晚上會比較好動,白天就比較安靜,作息完全與媽媽相反,好像特別要來折磨媽媽一樣。胎兒在33~34週左右,約80%有一定的行為模式,也就是一天當中不同時段中有不同的胎兒狀況。
  6. 因應週遭狀況:胎兒可能因聲響驚嚇,而產生一連串的胎動,或是因母親姿勢及某些動作而使得寶寶產生不同反應。
  7. 表情,情緒相關動作: 寶寶也會有吸允,吐口水,打呵欠,吞嚥,嘆氣,臉部扭曲,哭泣,手及舌頭的動作。
  8. 學習及適應的心理反應:即使是胎兒也有情緒,心理反應,只是這些反應並不容易測得,人家說母子連心,其實從在肚子裡就開始了喔。
  9. 胎兒感覺神經的發育:胎 兒的感覺神經是從味覺到痛覺,從光感到溫度感覺慢慢成長,之後才會對刺激感生反應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靈魂之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